對散戶來說,由於專業理財知識不足,再加上與大戶法人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,若投資在個股往往賠錢收場。而近年來 ETF 成為了投資新顯學,將資金投資在一籃子的股票分散風險,ETF 儼然成為散戶最佳的懶人投資利器。不過很多人都以為 ETF 投資只要傻傻地買就好,其實不然,如果投資人希望將自己的資金報酬最大化,那麼最重要的課題從以往的選股,轉變成該如何做好資產配置。
我認為一個好的 ETF 投資組合,應該攻守俱佳,有些投資部位專職攻擊,在牛市的時候可以讓資產獲利暴衝,而有些投資部位則專職防守,在熊市來臨時,則保護資產降低所受到的傷害。如此一來,無論市場是好是壞,都能讓資產穩定成長,每晚都能睡得好眠,長期下來才能持盈保泰。
那麼,什麼樣的 ETF 為攻擊型,什麼樣的 ETF 為及防禦型,兩者的差別是什麼?
攻擊型:投資策略較積極,跟著大盤走勢波動,波動性比較大。在多頭趨勢時漲勢比較兇,空頭趨勢也會跌得比較深。也就是說,攻擊型的投資方式帶來較高的預期報酬,但同時也換來了較高的風險(虧損風險、波動性風險)。例如追蹤台股加權指數、台灣50指數等大盤指數。
防禦型:投資策略較保守,以穩定收息為主,可帶來穩定的現金流,跟大盤連動性低,波動也較低。防禦型的投資方式,長期報酬可能較攻擊型來得低,但不可取代的是他所帶來的防禦能力,在股市空頭的時候,防禦型的跌幅通常比較小,也由於大多投資於穩定產業,就算在股市空頭也能有股息收入。常見的高股利 ETF 即屬此類型。
資產配置,就是在攻擊型跟防禦型當中,取得一個平衡點,也因為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度不同,大家應該依照自身的狀況,替自己做一個最適宜的配置方式。
我會建議投資人:
資金比較少或是年紀較輕的投資人,我會建議將攻擊型的比重拉高。積極一點的人可以採取 100% 攻擊型,不配置防禦型都是可以的。而保守一點的話,可以配置攻擊型比重約 80%~90%。
而對於資金已累積一定金額以及較年長的投資人,我會建議降低攻擊型比重,將防禦型部位拉高。攻擊型的比重約為50%~80%。
投資 ETF 即是投資於一籃子的股票,已具備分散風險的特性,可以將「非系統性風險」降到最低(即和個別公司特有因素有關,例如某公司發生罷工、爆發假帳、惡性掏空等等,分散投資可以使得個別公司所造成的傷害減少)。
接下來,「該怎麼挑選 ETF ?」就是相當重要的課題,以下我再分享五個挑選 ETF 要特別注意的細節。
1. 費用率
ETF 是由投信所發行,自然會有一些費用產生,例如經理費,銀行保管費,以及交易手續費、稅金等等支出,對投資人來說,只要我們多留一塊錢在自己的口袋,就能享有多一元的長期複利效果,因此聰明的投資人,請儘可能的用最低的費用率買到相同品質的 ETF。
以投資台股的 ETF 來說,費用率建議壓在 0.75% 以下,投資美股的 ETF,費用率則建議最好壓在 1.5% 以下。
2. ETF 所追蹤指數
想要買可以生下漂亮雞蛋(高獲利)的雞(ETF 成分股),那雞的產銷履歷就相當重要了,要去了解雞的品種、品質、健康狀態等等。而我們投資 ETF,雖然是一籃子的股票,但這籃子的股票有哪些,依照什麼規則選出來,各成分股調配多少比重,也是投資人需要特別留意的事。
3. 資產規模
資產規模越大的 ETF,市場流動率較佳(急需資金可以較快速變現),且折溢價的幅度較小,ETF 也較不容易被清算下市,正所謂「西瓜偎大邊」,在 ETF 領域上也同樣適用。
4. 可定期定額投入為佳
ETF 除了可以直接在市場中單張買賣做交易,也可以透過各大券商申購定期定額,目前許多券商都有定期定額的手續費優惠,長期下來可省下可觀的手續成本。
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,是最適合想要存股的投資人,完全交給電腦自動化投入,在股市下跌的時候可以勇敢買進較多的股數,免除心理因素干擾。
5. 避開槓桿型、反向型 ETF
槓桿型及反向型ETF,其特性是指單日報酬的桿桿和反向,並非一段期間(一週、每月、每年)報酬的槓桿和反向,為了滿足此特性,可能會產生較高的費用率,較適合短期操作,不適合長期存股。
免責聲明:本文只提供研究成果,僅供讀者學習參考,不構成買賣建議,投資有賺有賠,請讀者獨立思考後再做投資,盈虧自行負責。